家有小侄

分类:家事 | 标签: 晓晓   2002  
2012-11-24 00:33 阅读(?)评论(0)
今天是侄儿晓晓的10岁生日,他出生的那个秋冬,对我和我们家庭来说非同寻常。
打小就听过外婆常挂在嘴边的小说《四世同堂》,在2002年的深秋,她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家的四世同堂。晓晓出生时,我已离开重庆来到北京工作百余日。
有人问起我此生有无遗憾,我基本回答是没有的。然内心里我特清楚自己无力兑现的一个承诺:接外婆到北京游玩,这是我离家前跪在外婆床头许下的话。这便是我此生最大的一个遗憾。
初见晓晓时,是送走外婆的那天。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,那时母亲还在乡下教书,因缺乏关系,怎么也不能从乡小调到镇上的完小。很多时候,外婆就充当了一个母亲的角色,无论是洗衣做饭,指导家庭作业,或是因为我调皮捣蛋被请家长,都是外婆的活儿。还有我那点美术细胞,也都是外婆的基因隔代遗传所致。我跟外婆的亲,无法用言语来表达。
晓晓的名字是外婆在他出生之前就取好的乳名,等他长大成人了,估计我们也改不了口。在重庆,不论是奶奶还是外婆,我们一贯统称为婆婆,我管外婆也是叫婆婆。所以等晓晓会开口叫人了,母亲就教他念“奶奶”,总之是想避开“婆婆”这个称呼,免得大家闻声感伤。

(2002年12月19日,我与未满月的侄儿在老家一影楼留影)

晓晓所穿毛衣,毛线袜子都是外婆亲手所织。外婆生前一直唠叨,说没有什么金银财宝留给她的曾孙子、孙女,趁手脚还麻利的时候就攒下了很多婴幼儿的手工针织品,男孩女孩都做的有,从刚出身到七八岁的各种大小款式都有。她笑着说,前十年可以不花钱买毛衣毛裤哟。
每年正月初一,家人都要去陵园拜祭外婆,晓晓必说的话是:“祖祖,我们又来看您来了,谢谢您给我织的毛衣,您要保佑我健康成长。”

(2002年12月19日,留口水的小侄儿)

现在晓晓整十岁了。他对我说,他穿过的大小毛衣,以及大人买给他的玩具,他都让他妈妈给保管起来了,说是要传给他未来的弟、妹。他甚至给他/她都取好了小名,弟弟叫“泥巴”,妹妹就叫“篱笆”,这俩名我都还很满意,巴是重庆的简称,无论我走多远,始终都是重庆人。


(2012年春节,9岁小侄在北京卢沟桥)

晓晓来过三次北京,他的作文里记叙过天安门、故宫、颐和园、司马台、白河、十渡等名胜和自然风景区。他还写过一篇《我的幺爸》,在文章里,狠狠地把他的幺爸夸赞了一番。
第一学年,我鼓励他考双百就请他来北京玩,他还真考了双百。第二学年数学差三分,他满心疑虑地问奶奶,这个暑假还能去北京么?我知道后,亲自去电话宽慰说考零分幺爸也欢迎你来。他听了乐得屁巅屁巅的,说是一夜没睡着。

(2012年春节,小侄与哥嫂在北京颐和园)

再之后,每当学期结束,我问起他的成绩,他就说考的不好也不坏。楼下有英语兴趣班(重庆很多小学未开设英语课),我鼓励他去学,告诉他幺爸就是外语太烂,出个国都还得找个伴同行。我们是乎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当年的一些遗憾,让孩子们去弥补。

十岁,幼学之年。回想起我是如何盼望着过十岁生日的急切心情,全因外婆曾说:十岁之前都是黄口小儿,没有大人带着,不能自己出去玩。我准确地记得自己满十岁的那个傍晚,吃过饭,做完作业,我就要出去玩,被外婆呵斥住。我满脸迷惑道:“您说过的,满十岁了就不是小孩了,可以自己去玩“。没想到外婆蛮不讲理地说:“在我眼里,你一辈子都是黄口小儿。”

(2012年春节,小侄在颐和园滑冰车)

外婆这句话,前两日我给母亲去短信询问晓晓生日如何安排时提及,她说全然不记得有这么个笑话儿。她说她那些年没有尽好做母亲的职责,没有让我们的孩提时代吃饱穿暖,说想起都觉惭愧。我立即安慰道:吃苦受穷对人的成长也有帮助,再说那时生活的艰难又不是你们的错,是大环境造成的。。。
其实,心里有爱,已觉幸福温暖,我的童年没有阴影,一点都没有,有的只是欢乐和疼爱。

最后,幺爸在京遥祝晓晓生日快乐,快乐成长! 礼物 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9-06-19 11:2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